【皮革名士】高级工程师 陈有文—— 把知识还给人民
// // 工作的意义 // //
要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把知识还给人民,
我自认为,
基本上做到了!
— 陈有文 高级工程师
陈有文 我国皮革科技实业界的一位资深专家,也是一位长期从事合成革研究与实践的杰出女性。
温祖谋(温):陈老师,您是我国皮革科技实业界的一位资深专家,您执着地从事皮革和合成革事业,并几乎为之奉献毕生精力。对此,您有何感想?
陈有文(陈):感想太多太多,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记得在毕业分配的动员大会上,院长曾说道:希望你们毕业后无论在哪个单位工作,都要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还让我们学习了钱正英(原国家水利部部长)的一篇题《把知识还给人民》的文章。就是怀着把知识还给人民和要有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两个基本理念,开始了我此生挚爱的皮革和合成革事业。从1956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皮革公司研究室(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的前身)工作开始,到1988年5月在上海益民制革厂退休,直到返聘至今,整整半个世纪。无论体制怎样改革,机构如何调整,我始终没有离开过皮革和合成革事业。
温:据我所知,您在天然革领域的科研成果也不少,请问您曾经参与过哪些科研项目?最终有没有投产?
陈:参加过全国美化猪革项目的研究和试验,并配合全国美化猪革上海工作小组对猪皮组织学的初步研究,协助制作试验过程的猪皮组织学切片和显微观察。后来,先后通过合作,参与完成了丙烯酸树脂75#的研制与应用、带鱼油精制与硫酸化产品软化鱼油的研制与生产、山羊皮聚氨酯漆革的试制与生产、聚氨酯防水球革的试制与生产等等。
记得1969年我被分配到上海华森制革厂参加劳动,当时厂里提出要搞猪服装革酶脱毛,在学习了上海五一制革厂经验的基础上,花了大约一个季度的时间,就将华森制革厂的灰碱脱毛工艺全部改为酶脱毛工艺。主要特点是酶脱毛后进行第二次碱膨胀,这在当时是工艺技术上的一个突破。实践证明,酶脱毛工艺的产品质量提高了,连原本对酶脱毛工艺持异议的公司质量检验员,也在事实面前认可了这一工艺,当时没有立项,也未鉴定,仅由上级公司检验员认可。这一工艺一直持续生产到华森制革厂并入上海红光制革厂为止。
温:您在参加国际皮革技术交流时,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为什么?
陈:印象最深刻的是德国巴斯夫公司的拉逊来上海益民制革厂进行技术交流,带来了金属络合染料、硝化棉光亮剂及无酪素颜料膏等产品,使我们看到了国产皮革涂饰剂与国外同行间的差距。张西林高级工程师慧眼独具,在当时的沪光制革厂皮革研究室内,力排众议,坚持立项搞国产金属络合染料,并与华东化工学院磋商联系,双方合作,派丁志杰同志参加,结果成功了,在这个项目上,张工是有功的。据说,后来金属络合染料系列产品,曾一度成为上海皮革研究所的看家产品。承认落后,努力追赶,才能真正达到技术交流的目的。
温:从天然革到合成革是专业上的一次转折与跨越,而合成革的研究与实践又几乎耗费了您近四分之三的职业生涯,请问这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或者说是什么力量促使您作出几乎是改变您未来事业轨迹的选择?
陈:当时的大背景是“文革”前后,在国企单位工作几乎是以服从 天职,作为党内知识分子,自然以党的需要为己任。就我个人来说,我以为跨行业的合作和对未知领域的研究更富挑战性、更能锻炼人。由于1971年我被调到益民制革厂时,就出任合成革研制组组长,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在聚复酯的合成和成型工艺方面也有一定的心得和积累,因此,1977年在全国计划会议上定题立项,由轻工业部和上海市科委联合下达的国家重点项目“合成皮革(湿法)生产工艺及设备”(中间试验),主要指标是研制生产班产100m2合成鞋面革,适合制作男女皮鞋。该项目明确由上海益民制革厂、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上海合成纤维研究所共同承担,上海塑料制品研究所为协作单位。所以,一是时势所趋,二是箭在弦上,没有什么选择不选择的,帐下点兵,擂鼓上阵。通过3年多的共同努力,各单位克服了不少困难,终于完成了任务。
温:我想,合成革研制项目无疑是您职业生涯中的闪光亮点,您终于让自己的学问发光发热了,请问您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
陈:通过合成革的研制,我体会最深的是:合成革是一个跨行业产品,它涉及化工、纺织、塑料和机械等领域,在计划经济时期及政企体制条块分割的情况下,要想以一个天然革生产厂靠研制合成革来拉动整个行业的发展是太难了,真是“难于上青天”了。虽然,想法很好,选题也正确,但由于条件不成熟,技术稍超前,硬件跟不上,难免事倍功半。直到烟台合成革厂建立后,引进合成革生产流水线,以及同时引进的聚酯多醇、MDI 和聚氨酯树脂聚合3套生产设备和技术,使我国有了自己的聚氨酯工业基地,为合成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何况在烟台合成革厂投产前,我们为他们培训了一批操作工人,接纳了成品检验人员来厂实习,还给他们高层管理者提供不少参考建议,想到这些,能当铺路石子,也感到我们为合成革所做的付出和所承受的压力,一个字:值!20多年弹指一挥而过,新一代合成革——超细纤维合成革已经问世,轻工总会把温州命名为“合成革之都”。看到今天的发展,再想到自己曾经为合成革奋斗过、付出过,心中无限欣慰,但多少也有点生不逢时之感,如果那时有现在的条件,也许我们可能做得更多、更好!
温:您当年在上海益民制革厂任技术厂长时,是怎样应对日常要务的?遇到过哪些突出困难?如何化解克服的?
陈:我当时的指导思想很明确:一是稳定天然革质量,开发新品种;二是完成合成革成果推广项目,凡能投产的产品,创造条件尽快投产。益民厂当时的拳头产品是黄牛面革和猪底革,产量大,质量好,全国闻名,特别是黄牛修面革,质量在全国居一类产品,名列前茅。我分管技术后,绝不能让产品质量下降。而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技术人才青黄不接。我自己长期搞合成革,牛面革几乎没有搞过,深感责任重,压力大。于是,一方面依靠现有的工程技术人员,自己下车间跟生产批熟悉情况,使技术质量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由厂部决策,采取了“拔”“送”“接纳”的办法尽快打造一支技术队伍。“拔”就是从轻革车间选拔两名有实践经验的技工充当技术员使用;“送”就是选送4名业余读完高中、生产表现出色的技工,到成都科技大学进修皮革专业;另送7名到公司制革中专学习;还有就是“接纳”从成都科技大学、西北轻工业学院、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分配来的7名大学生,轮流在轻、重革车间实习一年后定岗。就是这批生力军后来成为厂里的技术骨干力量,黄牛修面革、黄牛软面革在我任期内多次全国评比始终保持名列前三甲。
温:制革加工过程从传统的准备、鞣制、整理三大工程,到如今的湿加工(水场操作)与干加工(坯革至整饰操作)两大单元,尽管提法上不同,而本质上还是同以糅制为关键,从未来发展看,您认为这个关键是否会发生重大变革?为什么?
陈:我认为制革加工过程分为湿加工和干加工两大单元不切主题,因为它们不能显示制革特点。许多行业都有湿加工和干加工,如造纸业,打浆为湿加工,抄纸为干加工;纺织业,由纤维成纱为之纺,由纱成布为之织;皮革由生皮变成革就是鞣制。我以为现在应突出涂饰工程,在涂饰前各种革都是毛坯革,相当于毛坯房子一样,只有经过精心设计装饰,才能使人感觉到舒适美观,皮革就是这样。随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人们更加追求时尚美观、舒适享受。不仅如此,而且还要求通过涂饰,赋予皮革防污、防水、防辐射、抗紫外线等特功能,显示出个性化、人性化来,所以皮革涂饰尤为重要。我更倾向于把皮革加工分为准备、鞣制、整理和涂饰四大工程,即便行业界已认可湿加工和干加工的内涵,我还是建议至少要分成湿加工、干加工和涂饰三大工程。
温:1988年,您因龄限而退休,但在益民厂回聘至今很快又要20年了,真是光阴似箭。在这段不算短时间里,您仍在合成革领域继续发挥光和热,能否请您谈谈这些年来的作为和业绩?
陈:退休回聘后,行政上的事务相对少了,压力相对也轻了,搞项目也超脱一些。我和顾广发高工一起,当过联营厂的技术顾问,在上海海富皮革有限公司兼职一年多,搞贴膜革技术工作,并开发了珠光革及命名海富革的新产品,制订了贴膜革标准(草案)等。还搞过一个军工科研项目“123工程用锑镉汞探测器直粘型抛光布的研究”。项目完成后,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军工办于2000年6月组织鉴定会,并通过技术鉴定,现已成功地用于123工程。后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我们又为该产品制订了一个军用标准《锑镉汞探测器晶片用直粘型抛光布规范》,已通过审查,在报批中。另外,又和全国塑料标准化中心合作制订了军用标准《单层抛光布规范》,最近已通过审查,现正在报批中。顺便说一下,通过几十年的工作,再回到开头时所讲,要有自己的劳动成果和把知识还给人民,有的工作没有做好,有的工作想做已没有精力了,我自认为基本上做到了!
原载《中国皮革》2007年第5期 有删减
// // 人物传略-后记 // // 陈有文是我国皮革科技实业界的一位资深专家,也是一位长期从事合成革研究与实践的杰出女性。 陈有文,女,1933年5月出生,四川资中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 1956年毕业于成都工学院,毕生从事皮革和合成革事业,是我国皮革界一位资深的女性合成革研究者和实践家。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毕业分配至上海开始,先后在上海皮革公司实验室、上海轻工业研究所、上海东方红制革厂、上海益民制革厂供职。 从研究组组长到技术厂长,再到退休返聘,五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皮革和合成革事业默默地奉献自己的壮丽青春。 1969年由她主持研究的猪服装革酶脱毛工艺在上海华森制革厂全面投产,是当年全国制革酶脱毛研究成果的亮点之一。20世纪70年代开始,转入合成革研究和实践,80年代初,参与创建并主持上海益民制革厂合成革车间投产营运,业绩斐然。主要成果如:“单层结构抛光布”获上海市手工业局优秀新产品奖、国防部科工办科学技术成果四等奖(1979年获奖,1995年获专利证书);“合成革(湿法)生产工艺设备”获轻工业部科学技术重大成果二等奖(1980年);“大规模集成电路基础材料—双层结构抛光布”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1987年)。现为上海市皮革技术协会“老同志”,上海市退(离)休高级专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2024-07-05
【皮革名士】:《中国皮革名士访谈录》精选报道专栏——开篇启航
-
2024-10-24
【皮革名士】王全杰教授,一位皮革科技界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
2024-10-24
【皮革名士】徐明骥——启示来自昔日的辉煌之后
-
2024-10-24
【皮革名士】麻国栋——躬耕皮革四十年,非梦亦非烟
-
2024-10-24
【皮革名士】刘白玲——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