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名士】王全杰教授,一位皮革科技界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求真谛,风雨半生,硕果累累
温:您是中国皮革界当值的全国人大代表之一,又是一位皮革科技界的风云人物。回首往事,能否请您简单谈谈您职业生涯中的闪光亮点?这些年您上下求索,究竟是为了什么?
王:人大代表不是荣誉,而是职务,准确地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所以,在其位,谋其政。到目前为止,我的职业生涯可戏称谓一个圆周,“从教一从政从商一从教”最后又回到了原地。前后几十年,闪光亮点不敢言,酸甜苦辣都尝遍。我不善人际关系,不宜在机关里当头头,更没有下海赚钱的天赋。
问我所求的是什么?我就是想,想方设法营造一个科技小环境,不管叫研究所还是叫实验室,只要能专心致志,不受干扰地按照自己意志,根据皮革行业发展的需要,从事科研与教学,舍此无它。
温:您是一位科技创新的有功之臣,您在皮革科研、攻关方面取得大小成果30多项,请问您认为哪些成果更为突出?技术要旨是什么?代表什么样的水平?是否申请专利?
王:“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瘦肉型猪皮制革新技术”“二层革移膜涂饰技术”等7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超弹力皮革制造”“导电皮革的研制”“蓄光发光皮革工艺技术”“纳米材料皮革助剂”等4项成果属专利成果。
其中,我认为当时对行业比较有价值的是“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中”的剖白湿皮、高浓度脱毛补水膨胀、大面积补伤等3项,以及后来的“超弹力皮革制造”。
为科研,敢于创新,乐于奉献 温:如果我没有记错,你是国内皮革界首位以自己名字命名创办皮革研究所的创业者,请问您当时是怎么想的? 王:创办民营科技企业,其基本动力不全是为了赚钱,听起来这好像是个悖论。主要原因是我秉性不安分,受不了官僚体制对人性的束缚和对创造性的压抑。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营造一个有利于科技、教学的小环境。用“全杰”冠名,就是把它看成自己的事业和追求,迫使自己承担责任。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己名字也豁出去了,没有退路了! 温: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于皮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您有何高见?或者说有什么理性思考? 王:皮革产品作为任何外装或装饰均没有最大限度的发挥皮革的优势,其作用均可被其他人工合成品所代替,近百年内唯一不能被代替的是蛋白纤维所独有的吸湿透湿性及胶原所独具的与人体皮肤的亲和性。因此,在不改变原皮基本结构的条件下,皮革的终极应用是与人体直接接触,如内衣、内裤、文胸、衬衣之类,使人类切实享受到皮革的卫生性和舒适性。由于制革过程中人为地增加了许多有害物,而且许多工艺问题,还未完全解决,皮革直接和人体接触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这应该是制革者努力的方向。我搞的菜卡超弹力皮革,直接贴身穿着,充分暴露人体曲线,也是发挥皮革特性的一种尝试。 话感慨,从科从教,此生无悔 温:您自筹资金,在企业的支持下,先后在青岛、文登举办了两期研究生制革工艺实践学习班。请问您为什么这样做?您是不是想实践自己某种观点主张? 王:在我的职业生涯中,确确实实遇到过不少学皮革的却不会动手做皮、学皮革的怕进皮革厂的怪现象。这样的年轻人是无辜的,办班的目的,旨在让理论回归实践。我不敢说办班一定能“对我国皮革行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警示和指导意义”,却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一批又一批研究生,纠正了“重理论、轻实践”“好动嘴、怕动手”“学皮革、怕做皮”的倾向,学到了不少原来书本上学不到的有用知识。 温:您平生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无论是事业上还是生活上,您所执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如不介意,可否知道您的人生格言或者是座右铭? 王:我的爱好很广泛,涉及文、史、哲,还喜欢收藏古币、邮票。我崇尚范伸淹所提倡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先人后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一场,总得为社会进步做点贡献,总得为社会留下点滴痕迹。我信奉:勤于思考,苦于钻研;敢于创新,乐于奉献。 温:在您的从业经历中,与皮革相关的最难忘、最默契的合作者是何人?留给您印象最深刻、最有意义的是什么事?何以见得? 王:迄今为止,在我的皮革生涯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物,是潘津生老师和田家乐老师;另一位是李临生老师。他们像春蚕吐丝、像蜡炬成灰,这种高尚的奉献精神,永远激励我的奋斗激情,永远照亮我的人生道路。
人物传略,后记 王全杰,男,1950年11月出生,河南省武陟县人,中共党员,教授。 1976年毕业于西北轻工业学院皮革工程系,并留校任专业教师。 先后在烟台市皮革工业公司任副经理、烟台(全杰)皮革研究所任所长、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任主任。 曾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陕西科技大学、郑州大学、烟台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在教学与科研中取得29项科研成果,其中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 曾主持“七五”国家科技攻关“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新技术”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2003年,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在国家“863”计划的支持下研制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菜卡(LYCRA)超弹力服装革。 2006年完成“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高性能汽车内饰革”项目,实现产业化。 长期坚持举办皮革专业研究生“学皮革要会做皮革”的实践学习班,为皮革行业培养出一大批科研和生产技术骨干。 曾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烟台市政协委员、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民营科技促进会副会长,还兼任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评委。 主要著作:《皮革工艺学概论》《中国猪皮的部位差别》《白湿皮工艺论》等。 温老:您投身皮革的闪光亮点和从事科教的执着精神,将会激发皮革界年轻人前赴后继的进取激情,将会引起行业界同仁的许多联想。谢谢您! (原载《中国皮革》2005年第23期)
相关新闻
-
2024-07-05
【皮革名士】:《中国皮革名士访谈录》精选报道专栏——开篇启航
-
2024-10-24
【皮革名士】徐明骥——启示来自昔日的辉煌之后
-
2024-10-24
【皮革名士】麻国栋——躬耕皮革四十年,非梦亦非烟
-
2024-10-24
【皮革名士】刘白玲——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
-
2024-10-24
【皮革名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专访马建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