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皮革名士

【皮革名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专访马建中教授

发布时间: 2024-10-24 来源: 作者:

我崇尚影片《沙鸥》的一段话:人生本身就是一场战斗,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目标是否能够达到,而在于为达到目标的奋斗之中。

温祖谋(温):马教授,您是我国皮革科技界、教育界一位风华正茂的杰出人物,您从一线教学、科研到先后出任院、校领导,几十年的努力和拼搏,终于使自己出类拔萃,大器早成。对此,您有何感想?

马建中(马):您是我最尊敬的老一辈皮革专家之一,您对我的评价令我不胜惶恐。要谈感想只是觉得做事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工作不分大小。当把所有的工作做好后,水涨船高,水平提高就会水到渠成了。数十年的努力和拼搏使我愈发觉得只要生命不息,就要奋斗不止;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海纳百川的胸襟和面向未来的追求。我所取得的成绩还太小,还要继续努力。


温:回首往事,能否请您简单谈谈您的科教生涯中的闪光亮点?您觉得最能代表您事业成就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马:说来惭愧,要说最能代表我事业成就的标志性事件,应该是1998年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获得。对于我们这样的应用性比较强的行业,能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还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当时对我们学校来说总共所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只有一二项,当时,整个皮革行业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也很少,因此意义还是比较大的。


温:您有不少关于皮革方面的论文和著作,请问哪一篇是您的代表作或者说哪一篇您最喜爱?为什么?

马:我想,《乙烯基类高分子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一书可算是迄今为止的代表作吧。因为,该书是在完成了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基础上,根据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汇编而成的,应该说书中的很多内容代表了我们的研究水平,基本上涵盖了我们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温: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您和兰云军等人在酝酿主编《制革整饰材料化学》一书时,曾作推心之晤,不意时隔一年半载,居然大作告成,请问何以如此神速?此书在行业界反响如何?

马:《制革整饰材料化学》一书可算是我的处女作,首先要感谢您及皮革界许许多多科技工作者的关爱、指导和支持。正是由于大家的支持,作者们的真诚合作,才使该书作教材和参考书能够在急需的情况下问世。此书在行业界的反响还是非常大的,国内不少专家和同仁对本书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内高校、研究院所或企业曾普遍采用此书作为其主讲教材、教学或研究参考书,同时本书还获得了陕西省轻工科技进步一等奖,陕西省教学成果二等奖。而在国外,国际皮革工艺师和化学家协会会志《JSLTC》,对本书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和报道。不少国内外专家也在他们的论文、著作中,纷纷引用此书的观点或理论。因此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是非常成功的。


温:新世纪的到来,您和卿宁等人编著的《皮革化学品》一书相继问世,而却由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为什么?请问此书有何特色和亮点?

马:“十五”期间,国家非常重视精细化工的发展。在中国化工学会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化学工业出版社组织众多专家编写了一套丛书《新领域精细化工丛书》,该丛书共18 本,其中包括《皮革化学品》一书。这是一本科技图书,介绍了国内外皮革化学品相关技术和产品的发展趋势,也结合国情反映了我国皮革化学品研究开发、生产和应用的成果,内容涵盖了皮革生产过程中的所有化工材料,包括皮革用基本化工材料、酶制剂、加脂剂、涂饰剂等,附录部分还介绍了常用皮革化学品的分析检测。


温:您在皮革教学实践、科研开发、创新发明方面成果卓著,请问哪些成果更为突出?技术要旨是什么?代表什么样的水平?是否申请过专利?

马:“成果卓著”之说实属过誉。成果中较为突出的要算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乙烯基聚合物鞣剂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它为后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报、研究以及产品开发,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目前已经产业化的产品也基本上都是与此相关的。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同时我们也已将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融入到《乙烯基类高分子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一书中。申请专利5项。



温:皮革界期待着你们早日出成果。当年,您身居皮革系主任或院长岗位,请问您当时是怎样应对日常要务的?遇到过哪些突出困难?

马:基于校党委和学院教职工的信任,2003年10月开始主持学院的行政事务。学校地处西部,远离皮革生产基地,给学院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带来了不少困难。但我觉得如何凝聚全体教职工的智慧、走出一条开放办学、改革创新的道路,在当时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提出了“三个一切”的发展理念,即“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挖掘一切可以挖掘的潜能”。此理念为我们调动校内、校外各方力量,推动学院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协调开展,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也是我们化解矛盾、克服困难、推进工作的基本思路。


温: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举国上下的热点话题,就您所见,能否请您具体谈谈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

马:当然。关于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二者有必然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批判与反思精神。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破除迷信,怀疑权威,通过批判与反思,大胆提出自己的主张与见解。问题意识是批判与反思的源泉与体现,古语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能刺激学生积极思考,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学术风气。基于创新意识,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可以使学生全面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这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基础。研究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一方面可以及时跟踪和掌握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可以为研究生营造自由讨论的学术氛围,启迪创新性思维。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导师不应再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指导方法,这种教育方式只能养成学生的惰性。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导师应采取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温:那么如何解读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又如何培养呢?

马:关于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问题,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首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导师的创新品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全方位引导,重视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再者,就是学生科研道德的培养。科研道德是科技工作者的灵魂,有才无德比有德无才更可怕。良好的科研道德应体现在: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尊重他人劳动,绝不剽窃他人成果。在此方面,我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两点:

(1)认真做好试验笔记,试验数据、实测数据绝对不能篡改,试验失败或实测数据不理想要认真分析原因,绝不能一改了之。(2)参考、引用他人论著必须在文中注明并列出参考文献,坚决杜绝抄袭现象发生。

 

温:据报道,有关制革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研究成果很多,但转化为工业化生产及推广应用时却遇到“瓶颈”,您认为真实的原因何在?

马:科研成果在应用中遇到瓶颈,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1)技术成熟度比较差,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一些成果本身技术成熟度不够,一旦中试往往遇到某些工艺行不通,而难以批量生产,成果受让者怕担风险而不愿“接盘”。另外,随着市场向国际开放,一些本来在国内有市场的科技成果,由于市场的变化较快而滞销。(2)科研人员市场意识还不强。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完成了实验室成果,写好论文和申请了专利就算完成了科研工作量,就可晋升职称和享受相关待遇。而一些已取得专利和已发表过论文的成果虽然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离产业化还有距离,还要继续尝试。(3)企业创新意识较差,提前介入进行联合开发的意识不强。一些企业由于缺少创新动力,不愿为高校优秀的实验室成果投入中试资金,导致阶段性成果无法获得资助,因而不少成果只好搁在实验室。


温:您对我国乃至于世界皮革事业的未来有何企盼?

马:皮草产业虽然是一种传统产业,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但到目前为止,它仍然存在着污染严重、理论模糊等问题。因此,在此我想提出自己的几点想法与建议,呼吁行业有关方面予以考虑:(1)加强绿色皮革化学品的研制,这是皮革工业绿色化、清洁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及必由之路;(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逐步改变制革工作者更多依赖“看皮做支”,最终摆脱“皮糊涂”的被动状况,尽管目前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已有所重视,但还远远不够;(3)加强环境保护意识,警惕污染转移问题。


人物传略—后记


马建中,男,1960年5月出生,山西沁水人,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3—1989年先后获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化学与工程学士、硕士学位;

1998年获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理学博士学位;

1999年在美国农业部东部地区研究中心(ERRC)进行一年多博士后合作研究。

曾任陕西科技大学皮革工程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

后升任陕西科技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校学位、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曾兼任国家教育部轻工与食品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联合国资商工作专家库成员,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协会科技委员会主任,全国工业表面活性剂理事会副理事长,西安纳米科技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皮革科学与工程》杂志副主编,《中国皮革》杂志编审、顾问及《皮革世界》等5家杂志编委。

长期从事皮革化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先后出版专著如《制革整饰材料化学》《皮革化学品》《乙烯基类高分子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应用》等6部;

发表学术论文150 余篇(其中被 SCI 收录20篇、EI收录23篇、ISTP收录9篇)。

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完成者,正在承担或已经完成的纵向科研项目20项,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

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乙烯基聚合物探剂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的研究”的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高校科学技术一等奖。

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已获准4项)。2001年获陕西省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2004年获中国工业表面活性剂行业著名教授荣誉称号,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原载《中国皮革》2007年第3期)有删减



联系
我们

请在电脑浏览器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