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名士】高级工程师 金宗党:一位年逾古稀并亲身经历皮革“产、学、研”者
【金宗党】
金宗党,男,1918年5月出生,江西婺源人(出生地辽宁),汉族,高级工程师。194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化学系,获理学士学位。
毕生从事制革和皮革化工,先后在上海益民制革厂、上海市轻工业学校、上海市皮革工业研究所任职直至退休。我国皮革界一位年逾古稀、毕生从事皮革事业、亲身经历“产、学、研”职业生涯的老前辈。金老一生质朴,为人和蔼,作风严谨,勤奋敬业,退休后余热依然,年届八旬才正式离岗。
【敬业创新勤自勉】
温祖谋(以下简称温):您是中国皮革界被授予“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荣誉称号者之一,对此您有何感想?
金:我一生从事皮革事业,不求惊天动地,只求兢兢业业,虽然努力付出,但贡献甚微。中国皮革协会授予我“中国皮革工业科技先导”称号,给了我很高荣誉,我觉得很不敢当。
温:回首往事,能否请您谈谈您职业生涯中的闪光亮点?您觉得最能代表您事业成就的有哪些事件?请您举例谈谈。
金:闪光亮点不好说。在皮革科技领域,我一生曾做过三件比较大的事情:第一件是早年在上海益民制革厂任技术负责人时,曾经组织开展过一次大规模的、以“氧化脱毛” 核心的、涵盖十大新工艺的技术改造。第二件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上海皮革工业研究所任职时,曾参加过“六五”国家科技攻关“提高猪正面革产品质量”项目中的“猪油综合利用”子项目的研究,我是该子项目的课题负责人和主要完成者,成果获奖,还申请了专利。第三件是退休后应邀在位于舟山市的浙江省皮革化工厂担任技术顾问时,和该厂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研发了一项新产品——“海光一号”皮革加脂剂,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以上三件事,涉及科技攻关、专利发明和“四新”应用,比较起来,后者尤其欣慰,因为成果得以投产,并形成相当规模,而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温:这三件事中,“猪油综合利用”攻关取得突出成果,请问该成果的技术要旨是什么?代表什么样的水平?作为专利,请您提示专利名称和代号?
金:“猪油综合利用”的攻关结果是找出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可以从猪油中提炼出接近40%的仿牛蹄油,其性能经过检验分析和应用对比,与天然牛蹄油十分相似,应用效果完全可与天然牛蹄油相媲美。实践证明,可以代替牛蹄油或作其他用途,从而拓宽猪油综合利用的途径,提高猪油的使用价值。因为它是一项独创性的科研成果,符合申请专利的“三性”(新颖性、先进性、实用性)要求,申请后得到批准,我作为专利发明人被授予专利权。至于专利号已经不记得了,必要时可以检索查找,有专利说明书,专利名称为“仿牛蹄油的制法”,且已于国家公布专利的第一年发表。不过,由于该成果的工艺路线较为复杂,当时商家又偏于急功近利,加上成本尚未过关,未能形成工业化生产,深以为憾。
温:您是一位皮革界知名的专家学者,也是“产、学、研”的亲身经历者,请问您想得最多的、或者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金:的确如此,感触最深的是“产、学、研”三结合。我在工厂、教学和科研机构都工作过,深切感受到凡事求成功必须依靠“产、学、研”这三方面的力量,紧密结合,同时发挥作用。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产、学、研”形成的合力就是利器。学校出人才,科研出成果,企业出效益,“产、学、研”三者相辅相成,互助互动,就能无坚而不摧,共同为发展皮革事业多做贡献。
温:在您的职业生涯中,既参与科技攻关也承担科研项目,您认为成功的关键在哪?
金:关键是需要与可能两个方面的结合。首先是需要,其次是选题调研。通过市场调研、分析趋势、预测前景,证实所选之课题被市场看好,为商家需求,因为这是未来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而产出效益的前提。然后是可能,是选题立项。任何项目一开始是个待解的未知数,在选题前要做好文献普章,吸取前入的经验教训,可以少走弯路,还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去粗存精、为我所用的作用。当然别人的成果可以借鉴,但不能抄袭,更不能据为已有,这涉及科技界的职业道德。科研工作讲究智慧和创见,崇尚独创性,一旦智慧闪光,离成功就不远了。
温:关注市场是个全方位的课题,经理人、营销者则首当其冲,作为技术工作者也不例外,您觉得技术人员在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工艺改革和品质保证等方面应该如何关注市场?
金:关注市场并不单单是经理人、营销者的事情,也是科技人员本身的要务。任何科研项目立项前首当其冲的工作就是市场调研。不洞察市场,就难免陷入被动,甚至是无的放矢。所谓市场需求、市场导向、市场经济是也,这需要认真解读,时刻关注。
淡泊人生方致远
温:您平生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您所执着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如不介意,可否知道您的人生格言或者是座右铭?
金:我平生没有什么特别爱好,也没有什么特别追求。我主张,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点责任心、事业心和钻研心。我自己也是这样去努力实践的。“淡泊人生知足乐,何须华贵比人家”。这两句诗可算是我的处世格言。
温:据我所知,您有不少关于皮革方面的论文和译作,请问哪一篇(部)是您的代表作或者说是您最喜爱的?为什么?
金:我自己比较满意的有两篇,一篇是登载在胡乔木主编的《中国大百科全书》(轻工)的《制革发展史》;另一篇是发表在《中国皮革》杂志上的《猪油综合利用的途径》,但都很肤浅。前者使制革业进入百科全书行列,后者是一项专利发明,适合中国国情。
温:您虽已步入耄耋之年,但仍心系皮革,且思路敏捷,睿智过人,令人肃然起敬。您对我国乃至于世界皮革事业的未来有何嘱托期待?
金:生命是短促的,事业是无限的。中国皮革事业的未来,寄希望于你们和年轻的一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金老师对我国皮革事业的贡献永远为后人所景仰。
摘自《中国皮革名士访谈录》
相关新闻
-
2024-07-05
【皮革名士】:《中国皮革名士访谈录》精选报道专栏——开篇启航
-
2024-10-24
【皮革名士】王全杰教授,一位皮革科技界出类拔萃的风云人物
-
2024-10-24
【皮革名士】徐明骥——启示来自昔日的辉煌之后
-
2024-10-24
【皮革名士】麻国栋——躬耕皮革四十年,非梦亦非烟
-
2024-10-24
【皮革名士】刘白玲——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